國際關系學院涉僑研究數(shù)十載,基地智庫“一把抓”
時間:2019-06-12 15:53:11 來源:未知 作者:穗華口腔醫(yī)院 閱讀量:315
我校的涉僑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與東南亞研究一起,伴隨著學校的興盛變遷。1981年,中國大陸早開展華僑華人研究的華僑研究所在我校正式成立,著名中外關......
我校的涉僑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與東南亞研究一起,伴隨著學校的興盛變遷。1981年,中國大陸早開展華僑華人研究的華僑研究所在我校正式成立,著名中外關系史研究專家朱杰勤教授任首任所長。
在30多年的發(fā)展中,我校華僑華人研究方向不斷凝練,研究實力不斷提升,辦學規(guī)模不斷壯大。2000年獲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6年學校校慶之時,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2011年學校為進一步加強華僑華人研究的團隊實力和向國際化學術研究重鎮(zhèn)邁進,華僑華人研究院與東南研究所/國際關系學系合并成立“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學校專門投入1000萬資金,建設華僑華人研究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致力于“大華僑華人研究格局”的培育。
2015年,我校順利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行列,“華僑華人與國際問題研究”被納入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學科組團,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迎來了快速發(fā)展的新機遇。結合中國和平發(fā)展以及中國在世界中日益增長的影響的大背景,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致力于學術研究和智庫建設,打造中國具權威的涉僑智庫平臺,服務國家對外戰(zhàn)略。
諫言與服務:設基地 建智庫 致力僑務研究
1984年國務院批準了暨南大學專門史(中外關系史)學科點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朱杰勤擔任專門史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并開始招收和培養(yǎng)華僑史方向博士研究生,華僑研究所亦更名為華僑華人研究所。國僑辦原政策研究司司長、汕頭市原副市長、西安交通大學原副校長、華僑大學原校長丘進教授就是朱先生培養(yǎng)的首位博士。
從1996年“211工程”實施開始,我校進入了發(fā)展的快車道,而“華僑華人與中外關系研究”被“211”工程1-3期先后列為重點項目,資金的支持和師資力量的逐步雄厚,使得學校的“僑研”特色日益形成。從改革開放后全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形勢來看,學校大力推動的華僑華人研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2000年,我校獲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僑華人研究),通過“課題招標,廣納賢才”,多學科和國際視野下的華僑華人前沿研究在這里逐個產(chǎn)生。
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成立后,先后設基地、建智庫、引人才、創(chuàng)團隊、搞科研,獲得了一批具有很高學術含量的科研項目和成果,逐步成為國家僑務政策的重要智囊,為服務社會、推進僑務工作做出了長足貢獻。
“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國家需要越來越多的涉外與國際問題的知識與理論支持,智庫成為國家的重大需求。如何利用學術研究的優(yōu)勢,影響公共決策和影響公共輿論,是智庫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是國家發(fā)展的大勢所在,所以我們需要順勢而行。我們在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團隊中,專門單列了一個智庫建設團隊,旨在探索領域新的機制來組織學院內外的科研力量加入其中。”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張振江說,國關院的涉僑智庫是以高標準和為僑服務為原則的,這個智庫所包括的專家學者在國家僑務問題上建言獻策,切實地為國家的僑務工作和海內外僑胞解決了很多問題。
“在我們做沿邊僑情問題的調研時,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如僑胞出入境檢查管理方面還存在改進的空間等,隨后我們撰寫報告,引起上級部門的高度重視,一些政策得到調整,情況有所改善。這些雖然不能說完全是我們的功勞,但智庫在其中確實能發(fā)揮很多作用。”張振江這樣說道。
如何建好智庫,更大程度上發(fā)揮智囊團的作用,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黨委書記陳斌認為,正像老師們所言,智庫建設要能夠貼近國家急需和地方急需,并開拓成果送達的渠道。
2006年華僑華人研究院成立之時,學校聘請到國務院僑辦原副主任、時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劉澤彭同志出任首任院長和基地主任,用學院老師的話說,“在華僑華人研究院發(fā)展關鍵的時刻,在劉主任帶領下華僑華人研究抓住了幾個關鍵機遇。一是基地建設得得加強,順利通過教育部基地評估檢查;二是劉主任作為首席專家領銜申報的2010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華僑華人在國家軟實力建設中的作用研究”獲得立項,這是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為數(shù)不多的涉僑選題,拿到這個項目在一定意義上不僅是對我校學科實力的認可,也是我校社會科學研究近年來的標志性成果之一,其意義不言而喻;三是劉主任等專家和領導同志擔任首席專家申報的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獲得中宣部和國家社科基金立項。這一項目,使得華僑華人研究為國家涉僑戰(zhàn)略服務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時任院長劉澤彭同志與胡軍校長等領導在研究院會議中)
2014年由于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行,在華僑華人研究院基礎上,又成立了21世紀絲綢之路研究院。“習總書記說要加強‘一帶一路’空間內的華僑華人研究,我想‘一帶一路’研究的第一站就是東南亞,也正是我們的研究強項,所以這個我們勢在必得。”張振江說,“后來我們承擔廣東省人民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的委托課題《加強廣東與東盟經(jīng)貿合作》及其他重大項目。為國家僑務工作和地方經(jīng)濟建設提供了諸多服務。
近年,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獲批涉僑重大重點課題經(jīng)費超過1000萬。同時,由學院牽頭撰寫或主編的《世界僑情報告》、《南海地區(qū)形勢報告》及《世界華僑華人研究文庫》等系列出版物已經(jīng)成為各級僑務部門的必讀書。其中《世界僑情報告》是我校的標志性成果,每年出版一本,得到了僑辦領導的重視。另外,我校旨在反映全球華僑華人研究前沿成果的“世界華僑華人研究文庫”自2012年以來已經(jīng)出版了20多本,計劃在今后繼續(xù)推出。
近年來學院向國務院僑辦等政府部門提交了百余篇重要的研究報告,其中絕大多數(shù)被不同級別的政府采納,實現(xiàn)了為政府決策服務的目的。同時學院還積極開展僑務干部培訓,近幾年已經(jīng)舉辦五期全國僑務干部培訓會,培訓了千名左右地方僑務干部。這些舉措讓我院在服務社會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國僑辦領導和支持下,我們還在籌備成立‘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會’,這將是個國家的一級學會,將為我們更好地服務涉僑研究提供高層次的平臺。”張振江說。
開放與協(xié)作:引人才 建團隊 破除學科發(fā)展瓶頸
學科建設是學院的核心任務之一,目標是在下一輪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沖擊排名的前10%。張振江坦言:“是壓力也是動力”。
圍繞實現(xiàn)這一目標,張振江說存在兩方面的瓶頸:“一個是結構型瓶頸。華僑華人研究和東南亞研究都是我們的特色研究方向,但二者并不是教育部學科名錄中的學科,需按政治學一級學科進行評估。但政治學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也只是政治學學科下的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我們本科的國際政治專業(yè)和研究生的國際關系在全國很強,有些排名顯示我們一直在前十名,但目前按照政治學一級學科的評估給我們帶來不少挑戰(zhàn):如何兼顧專攻特色與學科完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至于另外一個瓶頸,張振江說:“與上述的問題相關,國際關系領域的一些硬性指標比較缺乏,諸如高端人才、高水平獎項以及高級別的論文等。”
為了破除學科發(fā)展的兩大瓶頸,張振江說,一方面繼續(xù)需要學校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與戰(zhàn)略選擇和定位;另一方面我們利用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契機,花大力氣去做的就是學科團隊建設,我們的團隊組織比較精細,希望可以整合凝練每位教研人員的的研究強項,根據(jù)政治學一級學科的內容,結合我們的國際關系、華僑華人以及東南亞研究特色,組成了七個不同的學術團隊,一個是智庫建設,另外六個包括華僑華人、東南亞研究、南海問題等、西方政治思想等。“每位老師擅長哪個研究方向就加入哪個團隊,通過團隊的合作與分享,把個人研究與團隊成果發(fā)揮到大化。”
同時學院還堅持要有開放的意識和精神去做研究和尋求人才引進和學科發(fā)展。華僑華人研究院原執(zhí)行院長曹云華說:“長期以來,華僑華人研究一直依附于歷史學,這種狀況極大地束縛了她的發(fā)展。歷史的研究無法滿足國家對外開放和走向世界的現(xiàn)實需求,無法解決海外華僑華人面對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華僑華人研究是綜合的、跨學科的研究。它需要各學科通力合作,發(fā)揮我校學科門類齊全的優(yōu)勢,使學校華僑華人研究成為全中國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乃至世界華僑華人研究的中心。”
在國際合作方面,2013年,基地向全球學者發(fā)布了兩個招標課題——《華人高技術移民研究》和《少數(shù)民族華僑華人研究》,兩個項目分別由洛杉磯加州大學周敏教授和臺灣青云科技大學侍建宇教授中標,這開創(chuàng)了國內外高校,研究人員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國際合作模式。
學院還聘請海內外華僑華人研究的領軍人物及有重要影響的專家學者當客座教授。目前,學院已經(jīng)聘請廈門大學的李明歡教授為特聘教授,同時邀請了一批國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知名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宏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王靈智教授,洛杉磯分校周敏教授等,他們定期或不定期來我校開展學術論壇和講座,使碩士、博士、博士后能夠分享學界領軍人物的科研前沿成果,培養(yǎng)其國際視野。近5年,華僑華人研究院已經(jīng)聘請了海內外著名教授30多人,在人才培養(yǎng)和開放上下足了功夫。
小而精:培養(yǎng)優(yōu)質的實踐創(chuàng)新人才
在談到學院人才培養(yǎng)特點,國際政治系主任李皖南一言以蔽之就是“小而精”。“我們的學生數(shù)量少,相應的支持經(jīng)費少,但我們的優(yōu)勢在于師資力量強,基本上個個老師既能教學又能搞科研,每個老師都有足夠的精力負責四到五個學生。我們的生師比約為5:1,明顯優(yōu)于全國的18:1。”
“對于本科生,我們將他們當研究生培養(yǎng),以小班上課形式,優(yōu)化課程體系,結合學校的‘三三三本科教學治理體系’,即教師、課程、學生,形成三位一體的局面。抓教師核心團隊,因為教師是給學生上課的;抓核心課程建設,因為課程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好學生培養(yǎng),因為這是一切的關鍵。本科教學巡視專家組來我們院巡視的時候看了我們的本科生論文,說我們的本科生論文是有影響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寫得出來的。”李皖南說。
另外學院也在積極探尋本科教學模式改革,積極鼓勵參與國內外交換生項目學習,每年都有到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進行交往的項目,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還與多所大學簽訂有每年互派本科生交流學習項目,力爭將國際政治專業(yè)作為培養(yǎng)國際關系領域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平臺,培養(yǎng)更多熟悉國際事務的后備人才。
學術交流方面,為了給學生提供國際化教育的機會,每年邀請大量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到我院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活動,先后創(chuàng)辦“天下論壇”、“僑務論壇”、“粵港澳地區(qū)高校國際關系學生論壇”等平臺,提升了學生的學術興趣與涵養(yǎng)。
(王賡武教授來院參會)
學生在校內外也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一位來自茂名的貧困生,曾經(jīng)休學半年做項目自組創(chuàng)業(yè),他說目前已經(jīng)獲得100萬的風投,計劃在做好血液的同時,將項目做得更好。
(版權歸穗華口腔醫(yī)院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穗華口腔醫(yī)院 http://www.62266666.com)
穗華品牌
- 天河院區(qū)
- 荔灣院區(qū)
- 海珠中大院區(qū)
- 白云梅花園院區(qū)
- 海珠寶崗院區(qū)
- 黃埔院區(qū)
- 越秀院區(qū)
- 荔灣中山八院區(qū)
- 東圃院區(qū)
- 番禺萬博院區(qū)
- 花都院區(qū)
穗華口腔醫(yī)院是擁有百年人文底蘊的暨南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臨床教學醫(yī)院,是集口腔診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現(xiàn)代化口腔綜合醫(yī)院。
醫(yī)院動態(tài)